广西对沿海三港口功能重新定位
港口功能定位不适用、利用不充分、服务功能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因素,一直制约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些不足,广西编制完成《广西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以下称《规划》),三大港口将结束重复建设、重复竞争的局面,按不同功能进行建设,防城港港将成为主要港口,北海港、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形成沿海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
针对“弊病” 对症下药
地处我国南疆的广西,拥有159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的英罗港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是目前国内惟一一个港口海岸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份。防城港、钦州、北海三港毗邻且同属北部湾,建港条件以及集疏运通道相似,具备发展深水港的条件,也具有相同的经济腹地,却因诸多历史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病。
首先是港口功能定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港原功能定位在指导港口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这表现为港口仅局限为本地区服务,对港口城市之外的地区贡献少,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腹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港口发展趋势。
其次是港口规模、通过能力、现代化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万吨级以上泊位所占比重低于全国沿海平均水平;专业化泊位较少、通过能力较小;现有进港航道尚不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
另外就是港口集疏运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铁路输送能力已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目前,沿海三港的进出港铁路不够完善,规模小,直通港口的铁路专用道少。另外,港口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缺少衔接,造成效率不高,未能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
加速“一体化” 谋划新蓝图
新发布的《规划》凸显“一体化”的理念,把广西的港口岸线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岸线利用,坚持深水深用,鼓励专用码头与公用码头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力求充分利用岸线,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港口可持续发展。
沿海三港的功能定位也将各有侧重。防城港港将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钦州港近期主要依托临港工业开发,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远期发展成为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港口腹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北海港石步岭港区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形成以商贸旅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铁山港区发展成为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及物流、保税、加工等多功能的现代化港口。同时,《规划》也从矿石、石油、煤炭、集装箱4个主要货物的分类来进行码头的布局规划。
大通道“面朝大海”
现代化的港口群,离不开现代化的国际大通道。在《规划》中,广西沿海港口的交通将以建设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为目标,建设从广西沿海港口通往东盟、华南、中南及西南经济区的集疏运通道。
如往西南方向,将以南北、钦防、水南、南百高速公路为主线,连接广西沿海港口与云南、贵州等西南腹地的综合运输通道;往华南方向,将以南宁—湛江、南宁—梧州公路为主线,形成通往广东及港澳地区的运输通道;往中南方向,以桂海高速公路等为主线,形成通往湖南及华中地区的运输通道;以南宁—友谊关、防城港—东兴等公路与越南相连,形成通往东盟的国际陆路通道。
《规划》提出,将进一步加强港区的公路规划,使港区交通网络与周边铁路、公路干线及城市交通顺畅衔接,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2020年现代化港口群矗立南疆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广西将逐步形成以防城港港为主要港口,钦州港、北海港共同协调发展,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对矿石、石油、煤炭、集装箱等大宗货物运输的需求,具备综合运输枢纽、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商贸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等功能,机制顺畅、能力充分、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港口群。据初步预测,2010年和2020年,广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亿吨和3亿吨,外贸吞吐量分别为7000万吨、19000万吨,旅客吞吐量分别为100万人次和200万人次。
记者还了解到,《广西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也已编制完成。广西四级及以上航道将达到2262公里,占总里程的37%,沟通6个地级市,覆盖全区人口的56%,内河主要港口发展成为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交通重要节点,船舶标准化程度和支持保障水平都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