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港口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直冲到第三位。国民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我国港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我国港口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博大的服务胸怀、开阔的全球眼界、前瞻的科学规划、先进的建设理念、超前的市场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勇敢地承担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开创了港口发展的新局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步入世界一流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港口装卸技术和效率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港口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水运行业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围绕长江水运干线、珠江水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横一纵两网”水运主通道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港口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沿海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泊位9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8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截止2006年,我国共拥有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10848个,其中包括1108个万吨级及以上港口码头泊位,10171个生产用码头泊位。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9500标箱集装箱船的能力。
“十五”期,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6.4%。2005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是“九五”末的2.2倍和3.2倍。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5.7亿吨,12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一亿吨,上海港以4.7亿吨货物吞吐量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天津港等迈入世界十大港口之列。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361万TEU,其中,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579万TEU。货物吞吐量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
(二)港口体系得到合理构建。
目前,我国已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基本建立了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在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水系和京杭运河形成了绵延的沿岸港口带。以集装箱、煤炭、矿石、油品、粮食五大货种和客运为重点,构架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水路客货港口运输装卸系统。内河主要港口面貌有较大改观。三峡库区码头淹没复建工程全部完成,在长江、西江干线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港口功能得到充分拓展。
我国港口功能由客货运输换装和中转,逐步向工业和商贸领域拓展,在促进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我国扩大对外交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在港口周边地带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是我国水运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依托港口建设物流园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成为港口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港口在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基础上,向包装、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功能延伸。随着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围绕港口建立和发展临港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港口功能和服务能力正得到不断拓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