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北煤南运的主枢纽
秦改革开放30年,秦皇岛港从一个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的小港,发展成为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的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累计将25亿吨的物资运往全国和世界120多个国家、地区。改革开放30年,使名不见经传的秦皇岛港发展成为“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和国家能源进出口重要港口。
1978年以前,秦皇岛港仅有3个半机械化煤炭泊位,年煤炭通过能力约为800万吨,1978年的煤炭吞吐量仅有1046.9万吨,只相当于2003年12月1个月的吞吐量。
30年间,秦皇岛港相继建成煤码头一、二、三、四(及扩容)、五期共计18个泊位,新增煤炭年通过能力1.8亿吨,使秦港煤炭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93亿吨,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型煤炭码头群。
1978年3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机械化煤炭输出专用码头——煤一期工程开工,设计年通过能力1000万吨,1983年7月建成投产。1980年4月,设计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的煤二期工程开工,1985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400万吨,比上一年提高近1000万吨。
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的煤三期工程,作为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用电气化铁路工程的配套项目,于1989年与大秦铁路一期工程同步建成投产,集、疏、运条件得天独厚,从卸车到装船全部采用电脑程序控制,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煤码头一、二、三期的建成投产使秦皇岛港连续11年吞吐量以年均500万吨的速度递增,一度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将“三西”地区丰富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工业发达、基础能源欠缺的东南沿海,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1993年4月,作为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与大秦铁路二期相配套的煤四期工程开工建设,设计年通过能力4000万吨。煤四期的顺利投产,使秦港煤炭设计通过能力达到亿吨,居国内之首。2004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的煤四期扩容工程完工后,煤四期煤炭通过能力达到5500万吨。
煤五期工程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输煤码头,其规模在我国和世界港口建设史上绝无仅有,港口装卸工艺设备及配套设施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设计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从项目核准到2006年4月建成投产,实际建设工期只用了18个月,比预计工期整整缩短了一半,并创造了世界同行业码头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超产、当年赢利的新纪录。
伴随着大规模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秦皇岛港的吞吐量一路飞升:2001年,吞吐量首破亿吨;2006年,吞吐量超两亿吨,相当于5年又造了一个亿吨港;从2003年起,煤炭运输量以年均2000万吨的速度递增,年年创造新纪录。改革开放30年来,秦港累计运输煤炭超过21亿吨,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南方电煤出现短缺的时候,秦皇岛港勇挑抢运电煤的重任,特别是在2003年和2004年国家能源运输两度出现紧张局面时,秦皇岛港顾大局,克服一切困难,响亮地提出了“来多少车卸多少车,有多少船装多少船”的豪迈口号,相继以年吞吐量1.1亿吨和1.31亿吨历史新高向祖国人民献上了厚礼。
2008年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了南方多个省市,南方各省电煤供应紧张。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秦港视察。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秦港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抢运电煤攻坚战,10天抢运煤炭728.5万吨,超额完成增运煤炭100万吨的任务,2月份向南方灾区输运煤炭2001万吨,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他们的抢运电煤任务。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秦皇岛港创造了时代的辉煌,时代将造就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秦皇岛港。他们勇敢地挑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和祖国人民的重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年间,秦皇岛港煤炭输出一枝独秀的局面悄然发生了变化。目前,在强港战略的推进下,秦皇岛港正阔步迈向“分区合理、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港口”,在强市、强省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
历史清晰地记录:1978年全港杂货吞吐量仅175.6万吨。从1984年开始相继兴建丙丁和戊己杂货码头,至今秦皇岛港已有杂货泊位1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拥有粮食、矿石、化肥、水泥专用泊位,最大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480万吨,不仅能装卸钢材、木材等大宗货物,而且能够承接玻璃、液体沥青、生铁、牲畜、食品油、水果等特种货物,形成了集散(件)杂货、散粮、散水泥运输、灌包、仓储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体系。2007年,港口完成杂货吞吐量2388万吨,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
实现从能源输出港迈向综合性大港,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秦皇岛港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1984年开始建设的丙码头仅有1个集装箱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标准箱,初期业务量很小。2002年,兴建己码头,建设集装箱泊位两个。港口现有集装箱泊位3个,年设计通过能力65万标箱,堆场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接卸第五代集装箱船。
2007年,秦皇岛港与中国海运、大连港集团共同组建了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目前,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到8条,成为内贸运输航线上的干线港。2007年,秦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万标箱,为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的22.3倍。
秦皇岛港拥有中国第一座采用管道运输方式的原油码头,改革开放以来,又建成了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现有的4个油品泊位中,两万吨级泊位两个,5万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成品油泊位1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540万吨;拥有油罐27座,容量28.1万立方米。30年来,他们累计完成吞吐量近3亿吨,充分发挥了“北油南运”枢纽港作用。上世纪90年代末,大庆原油产量减少,油品吞吐量逐年萎缩。秦皇岛港人创新理念,不断拓展经营渠道,近年来,按照“开发大宗货源、稳定既有货源、拓展化工品运输”的思路,投资兴建了64车位铁路车台一座,6车位汽车台一座,可承担原油、成品油、化工品运输业务,大大提高了陆域集疏港能力,同时结束了建港以来油品运输无铁路集疏能力的历史,2007年油品运输完成吞吐量761万吨,2008年11月1日,已提前完成700万吨的年度生产任务,同比增长18.8%。
近年来,秦皇岛港着眼提升全省港口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明确在本港做强做优基础上,加快跨港口、跨地域发展的战略步伐,拓展港口发展空间,立足河北省487公里海岸线谋划港口发展。2005年,由秦港控股建设的曹妃甸矿石码头一期工程投产;2007年,与秦皇岛开发区合作开发的山海关港区开始全面建设;秦港参股的年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的曹妃甸煤码头一期工程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正在积极推进曹妃甸矿石码头和煤码头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综合港区的开发建设,已组建了沧州渤海港务公司。
沧海桑田,巨大变迁。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30年,秦皇岛港的发展规模10倍于港口历史前80年的发展总和。目前,秦皇岛港集全港智慧、举全港之力,在强势推进“一体化战略主导下的组合战略”的同时,实现战略扩张、跨地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