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设计奖2022)
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设计
(2022~2023年度第一批优秀设计一等奖)
申报单位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项目基本情况
以色列海法新港是中以两国首个港口合作类项目,也是地中海东岸第一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码头岸线长1521米,陆域总面积约75万平,一期设计年通过能力106万标箱,工程概算投资约37.7亿元。
二、项目技术难点和特点
1. 项目百米岸线对应的陆域仅为国内同类码头的一半,同时本工程的建设需要兼顾到与未来二期工程的衔接,这给码头高效地自动化运营带来了巨大挑战。
2. 以色列政治环境复杂,对港口建设许可的报批进度造成很大影响。堆场ARMG基础总长约13km,工程量巨大,选择何种结构型式对工程投资和工期影响重大。
3. “零容忍的”环保要求:一是在码头雨水排放终端对水质进行检测;二是要求危险品污废水收集池实现紧急情况下的雨污水的排放切换。
4. 以色列对外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政府及军队对港区等重要设施的消防和安保等级要求极高。
三、创新点
1. 采用“全过程控制应用技术+全过程智能计划调度模型和算法+信息交互计算架构平台”的码头智能控制系统,打破传统的Navis系统垄断,成功地将中国芯应用在外国港。
2. 针对以色列具体的地质条件,引入国内的“地基-结构-设备-维护”协同设计概念,采用“弹性地基梁基础+一刚一柔支腿ARMG设备+可调式轨道支座”的协同设计方案,为以色列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高效建设提供了中国解题思路。
3. 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循环材料用作陆域形成回填料。
4. 根据“零容忍”的环保要求,首创了码头终端排放紧急切断系统和危险品污废水收集池的监控系统。
5. 为加强对危险品堆场应急事故的预警和保护,首次采用全方位立体式监测和防护措施。
6. 首次在港口中设置了多重安防保护措施,采用出入口控制、周界防入侵、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等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港区运行安全。
四、成果应用
本设计成果已在以色列海法新港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自2021年开港运营以来,基础设施运行正常,ARMG弹性地基梁结构稳定,表观状态良好,未出现不均匀裂缝,未发生调整轨道高差情况;岸桥平均装卸时效37.5TEU,场桥装卸时效30Move,港口运营效率已遥遥领先地中海东岸集装箱码头。
五、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是中国在发达国家投资建成的第一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要点和典范项目。2021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以色列总统通电话时指出,双方合作打造的海法新港项目,创新成为两国关系的亮点和助推器。项目的成功实施大大改变了以色列港口拥堵现状,使之成为进出欧洲市场的重要贸易通道,对扩大中国国家影响力、促进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