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道
常熟港25周年开放再出发 兴业福地 常来常熟
发布时间: 2020-10-23  来源: 中国交通新闻网 2020-10-22     点击量:1321   分享:

十月的长江常熟段,晴空万里,清风朗朗,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口门区——境内长江水域面积200余平方公里,江面开阔,下接崇明岛;这是长江钻石航区的咽喉区——水域通航总里程66.5公里,长江主航道每日船舶流量近3000艘次;这是长江黄金大动脉的枢纽区——北接南通通海港区,南连望虞河、浒浦河、白茆河至太湖流域和东海,上通南通江海港区和张家港东港区;这是长江下游交通、能源运输的交汇区——上游有永钢专用航道、福山水道、营船港专用航道,下游有白茆沙北水道,南北有苏通大桥、汽渡线、国家级特高压和中俄天然气管道。

常熟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其中。25年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常熟港发展蒸蒸日上。常熟市委、市政府和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拼搏进取、主动作为,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常熟港实践中勇当排头兵、打造新标杆。

因势而谋“米”字水域开辟发展之路

常熟,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简称“虞”。这里山环水绕、土壤膏沃,素有“江南福地”之称。

常熟一直给人低调的印象,但其实,它的区位十分优越。长江常熟段水域呈现“米”字分布:主航道横贯东西,苏通大桥纵穿南北,四条分支航路在此交汇。一代代常熟儿女在“米”字水域深耕勤作、不怕艰苦,开辟出日新月异的道路。

在“米”字水域中,常熟港光彩夺目。据了解,常熟港拥有沿江自然岸线32.1公里,上游通至重庆、武汉、南京三大航运中心,下游通联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两大龙头大港;北接南通通海港区,南连望虞河、浒浦河、白茆河至太湖流域和东海;西接张家港、东连太仓港,在苏州港口中位于“C位”。

如何利用好区位优势,将常熟港发展壮大,是一代代常熟人始终思考的问题。

1992年,受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启发,常熟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常熟人敢为天下先的激情再次爆发,响亮地喊出“以港兴市”战略。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常熟人民为建港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奉献,建设大军几乎是立体作战,创造了超常规的建港速度。

“不能让到手的机会丢了,一类口岸一定要拿下!”回忆起申报一类口岸的情形,时任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包永泉回忆道。全市上下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了东奔西跑的审批之路。其间的艰辛即使过去了20多年,仍让这群老前辈们记忆深刻。“闭门羹没少吃,费了好多心血!”包永泉说。

1992年常熟电厂码头建成;1993年常通汽渡码头投用;1993年7月成立常熟市港口筹建处,配合沿江招商开发掀起了第一轮建设高潮,常熟兴华一期、华润石化、亚太码头纷纷建成;1995年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996年8月成立常熟市港务局,明确对港口规划建设、经营秩序、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职能;1996年11月,巴拿马籍外轮“润发”轮出现在江面上,常熟港正式对外开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航运时代!

常熟港的重要地位,在中央老一代领导人的关心上也可见一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名“常熟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词:“搞好江海运输,发展常熟经济”。

常熟港没有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对外开放25年来,常熟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加快港口建设步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河小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的现代化中型港口、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家一类口岸、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常熟市经济发展和临港工业开发的重要支撑。

应势而动依托港口全力开发沿江经济

得益于常熟港的快速发展,周边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0多岁的严保明是常熟市沿江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1993年,他怀揣10万元,成立了常熟市沿江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刚开始那几年,每年产值不过十几万元,且业绩停滞不前。但从1996年开始,他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前来找他修车的人络绎不绝。就在那一年,严保明毅然决定,从原来800平方米的老厂房搬至4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并且购买了机械手等一批先进的修理设备。由于消除了场地、设备的瓶颈,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业绩以几何倍数增长,现在年产值已达200多万元。

“我是港口开放的受益者!”严保明坦言,随着港口的开放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进驻常熟港及周边地区,为当地解决了许多就业岗位。“原先我们这里是常熟最偏僻、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当时有句俗话,讲这里的老百姓嫁女儿——‘宁愿往南嫁一尺,不愿往北嫁一寸’。如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别墅,只有外地女孩嫁过来,本地女孩很少嫁出去,年轻人也都能在附近的企业找到工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严保明笑着说。

2001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跻身全国十大内河港行列。从“一无所有”到“初露锋芒”,几年间,常熟港蝶变新生。

进入21世纪,常熟市委、市政府“移师北上”一招棋,又让常熟港成功突破发展瓶颈,再创辉煌。

2001年,常熟市委、市政府将目光瞄准了常熟东北角的沿江区域,提出构筑“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城市、大市场”发展新优势战略,实施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退出城区、进驻港区”、依托常熟港全力开发沿江经济板块策略,拉开了第二轮港口发展的序幕。

这一具有远见和胆识的决策,是基于对常熟沿江交通区位优势、港口资源优势、临江产业优势以及人才支撑优势的科学分析。时任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剑锋深有感触:“当时,港口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沿江高速公路已经在建,苏通大桥建在常熟境内,这就是优势和机遇!”

经过战略转移和调整,很快掀起了沿江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投资10亿元的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以苏通大桥—深水良港—沿江高铁轴线(一纵)纵穿南北为主轴,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公路—沿江高铁(三横)横贯东西为主线,依托“公水铁”纵横联运,三横一纵的“丰”字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常熟港兴华二期、三期以及华润电力、常熟益成特钢、江苏理文、江苏耀皮玻璃、长春化工等工业港区的码头泊位纷纷开工建设。

良好的载体建设吸引了优质的项目落户。据统计,“十五”期间,常熟港共引进外资项目140多个,其中新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6个,世界500强企业13个。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高档造纸、电力能源、精细化工、特殊钢铁和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五大产业集群,常熟成为我国最大的高档文化用纸和氟化物生产基地及华东地区重要的火力发电、子午线轮胎生产、特殊钢进口基地。

顺势而为促进港产城全面融合

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海,耳边不时传来蛙叫声……在常熟,刷爆“朋友圈”的铁黄沙美景,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好去处。

铁黄沙是苏州常熟市境内长江滩地上的一个洲岛。此前,常熟曾计划将铁黄沙建成物流基地,与常熟港实现区港联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铁黄沙的发展定位实现180度大转弯:常熟市出台了《常熟市沿江生态经济圈概念规划》,提出将铁黄沙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

如今,铁黄沙已成为长江生态绿色岛、长江下游鸟类重要栖息地。常熟本地人更是将之视为“大自然的馈赠”,纷纷发出感慨:“以前的荒凉沙岛,仿佛一夜间成了旖旎的生态花园。”

在落实长江大保护中,常熟对“母亲河”作出了“绿色承诺”。过去,常熟港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率低、公共码头泊位紧张。今年5月,常熟市对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启动振兴常熟港整治提升行动,加大对全市港口岸线整治提升力度,进一步拓展港口功能,优化港航产业布局。

记者了解到,常熟市目前组建了市级振兴常熟港领导小组,对码头岸线的税收经济贡献、每米岸线吞吐量、码头闲置天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分类评价结果,确定低效清退、限期整改和赋能提升的红名单、黄名单和蓝名单,并通过限期提升、兼并重组、协商退出、收储开发等方式分类处置,盘活一批闲置码头,提升一批低产出码头,赋能一批有潜力码头。

据介绍,下一步,常熟市将通过推动整个港口码头泊位的等级提升工作,不断提升港口能级,培育两三家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突出的骨干企业。同时,组建港务集团,推动现有港口资源整合,提高公共码头比例,引导港口功能拓展,实现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宜居环境同时,常熟市谋划打造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特别是今年以来,常熟市各相关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动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作为沿江区域发展的生命线,积极为港航企业降本增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其中,常熟海事局党委结合长江常熟“米”字水域的禀赋资源与属地常熟临江的区位优势,发挥海事保通、保畅、保安全的职能优势,创新开展一“横”江河海、一“竖”畅吴虞、一“点”顺营船、两“撇”惠港航、一“捺”活碧水的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举措,创新实施“一企一策”“党建惠企”“顶层问需”“订单服务”等行动,强化对港航企业帮扶力度,为流域属地注入高质量的发展动能。海关、边检、交通、商务等部门也分批走进企业,及时回应企业困难诉求。

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史红亮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通关时间领先,常熟口岸总体通关时间在苏州沿江三市处于领先水平;监管证件精简,目前常熟口岸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精简至44种,除涉及安全保密的外,其余40种全面实现联网核查;“单一窗口”应用,目前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应用率已经达到100%;口岸收费规范,今年前三季度收费累计减免超过5200万元,有效降低了相关企业负担。

营商环境的变化,投资者感受最明显。“疫情期间,常熟市政府和口岸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我们解决了隔离场所和通行不便的难题,使我们顺利完成了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首根海缆交付。”亨通高压执行副总经理钱志康感慨不已。

凭借着良好的环境、优越的区位、优质的服务,常熟港正在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集聚的重要地区。

乘势而上勇当引领经济发展排头兵

经过25年的政府重视和港口人的辛勤努力,常熟港已发展成为接轨上海、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地带和重要窗口,也成为常熟市经济发展和沿江产业布局的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常熟港规划的12.34公里港口岸线中已利用港口岸线10.8公里,共建成生产性泊位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26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5156.4万吨。目前,正在打造10+7+3码头集群,实现20万吨级船舶减载靠泊能力。

据了解,面对周边港口林立、货源腹地重叠、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态势,20多年来常熟港始终坚持“区域合作、错位发展”,持续推进港口设施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全力打造专业、特色、有价值的现代化港口。

2019年12月,每日优鲜华东总部落户常熟,这是苏州市近年来引入的注册外资规模较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之一。

“常熟对于每日优鲜来说,代表着完备的设施载体、突出的区位优势、优质的产业布局;而每日优鲜对于常熟来说,则代表着领先的商业模式、优质的平台资源,是常熟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也是常熟未来重要的发展伙伴。”在每日优鲜华东总部落户常熟签约仪式上,常熟市委书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勤第坚定地说。

“要认真研究分析常熟港发展前景,站在全市高度重新梳理港口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错位发展、扬长避短。”今年7月28日,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亚飞就常熟港建设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时强调。

今年7月,常熟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陈国栋专程赴市商务局调研,围绕“港口振兴”提出加强港口产业研究、加强口岸协调服务、加强口岸疫情防控等要求;围绕“消费振兴”,提出鼓励商贸流通转型、扶持做大市场主体、加强供应链创新研究等要求,为常熟港做好“开放再出发”提供了新思路。

据介绍,在新一代港口发展大趋势下,常熟市将再次强化“以港兴市”的概念,将常熟港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港、物流贸易港、科技创新港、绿色生态港”,承担起常熟对外开放新门户、区域协调新前沿、产业发展新引擎和空间优化新抓手的历史重任。

史红亮介绍,常熟市将着力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更集约的港口资源整合、更高效的产业空间引导、更完善的港城服务配套、更舒心的营商环境支撑,将常熟港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中心、港口航运物流贸易中心、长三角生鲜电商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产业服务中心、沿江生态休闲服务中心,努力当好引领常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排头兵,助力常熟市“三增三进”目标的实现。

大潮已经起势,会当中流击水。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常熟港乘着机遇叠加的浩荡东风,将统筹推进黄金水域、黄金岸线和黄金陆域“三位一体”,借助“米”字水域、“丰”字地形,在“米丰”福地上,实现交通强国,常熟先行,以更加恢宏的气势,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放再出发!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